您现在的位置: 绵萆薢 > 绵萆薢生境 > 正文 > 正文

以3万兵力完胜20万大军ldquo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8/22 22:43:04
北京中科白殿疯醫院 http://www.zggylt.com/m/
点击蓝字   在井陉县微水村,有一条“韩信街”。这条街道十分繁华,摆满杂货的店铺不时有人出入。作为汉代名将韩信“背水列阵”的地方,多年的光阴已经抚平了当年的遗迹,曾经的金戈铁马只能翻开泛黄的史籍去寻找。

绵蔓河畔背水列阵

  秦朝初亡,诸侯纷争,华夏大地狼烟滚滚,战火连绵不断。各路诸侯势力此消彼长,逐渐演化成刘邦与项羽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争霸战,史称“楚汉战争”。

  汉高帝二年(公元前年)五月,刘邦在彭城(今江苏徐州)被项羽打得大败,被迫退守荥阳。为了摆脱不利局面,刘邦采纳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的建议,决定对楚实施战略包围。

  韩信果然不辱使命,先是击败代军,攻取太原,之后从太原直扑井陉。

  就在韩信节节逼近赵国的西大门——井陉关之际,刘邦在荥阳主战场却遭到项羽的凌厉围剿。刘邦只得紧急抽调韩信攻赵的大部分精兵,仅为韩信留下不足三万人的新兵。

  汉高帝三年(公元前年)十月,韩信、张耳统兵来到井陉口,伺机东进。而赵王歇与丞相成安君陈馀,短时间内就紧急动员了二十万大军集结井陉口,严阵以待。赵军营垒就设在今鹿泉土门关到井陉白皮关一带。

“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司马迁在记载这次战役时,形象地描述了两千多年前井陉古道的崎岖和险恶。此时的韩信和他的区区三万新兵,要跨越的正是这有二十万赵军扼守的井陉天险。

  赵国的谋士广武君李左车分析局势后认为,韩信“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他建议陈馀凭深沟高垒之势,“坚营勿与战”,避其锋芒,以“奇兵绝其后”。然而,作为一员儒将的陈馀,以“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为用兵原则,认为“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不能避而不击。

  韩信得知李左车的计策未被采纳,于是放心地下令部队昼夜兼程向井陉口进军,在离井陉口三十里处安营扎寨,并制定了一套大胆的作战方案。

  夜半时分,韩信下达了第一道将令:派轻骑两千,每人持一面汉军红旗,趁夜色迅速从小路绕到萆山(今鹿泉区抱犊寨)隐蔽,只待两军交战之际,“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随后,韩信又发出了第二道将令:“今日破赵会食!”但汉军将士却更担心自己还能否再吃上下顿的家常便饭。

  韩信的第三道将令更令诸将大惑不解:派一万先头部队,背靠绵蔓河、井陉水列阵迎敌,自断退路,与赵军决一死战。赵军营寨拔旗易帜

  次日晨,晨曦微露之时,韩信、张耳率汉军剩余将士,直扑赵军大营。

  陈馀站在白石岭上,俯瞰绵蔓河,看到汉军竟然背水列阵,在心里嘲笑韩信不懂兵法、自断后路,便立即命令赵军全体出击。陈馀哪里知道,这却正中了韩信的诱敌出营之计。

  顷刻间,井陉关的峡谷中战鼓雷动,号角齐鸣,旌旗遮天蔽日。战场上,刀枪剑戟的撞击声、士兵的喊杀声,此起彼伏,回荡在悠悠的井陉峡谷、滔滔的绵蔓河畔。

  果然不出陈馀所料,双方交战不到一个时辰,汉军纷纷溃退,韩信和张耳也被乱军裹挟,落荒而逃。陈馀令旗狂舞,亲自指挥赵军倾巢追击,企图一举全歼汉军于绵蔓河东岸。

  此时,埋伏在赵营附近的两千轻骑迅速冲向赵营,拔掉赵旗,竖起两千面汉军红旗。

  赵军久战不能胜,陈馀决定收兵回营,再图破敌良策。当他回马遥望曾经属于他的赵军营寨时,却发现赵营之中“皆汉军赤帜”,士兵们顿时大乱,纷纷逃散。

  韩信令全军两面夹击,追歼赵军。韩信率骑穷追,在泜水(今临城、高邑一带)之畔立斩陈馀。

  韩信大获全胜,诸将前来祝贺。有人问:“兵法上说,布阵应是‘右背山陵,左对水泽’,如今将军却背水为阵,还说破赵军之后会餐,当时我们不服,现在真的胜了,这是什么战术?”韩信回答:“此在兵法,顾诸君弗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乎?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死地,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众将听后十分佩服,称赞韩信用兵如神。遗迹留下历史见证。

  统兵“背水之战”的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是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楚汉时期,“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他的评价。而将这位著名历史人物与井陉连在一起,便是发生在公元前年的这场举世闻名的战役。

  井陉古塞、绵河两岸,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正是韩信灭赵“背水之战”的古战场。在井陉县白石岭上,保存着后世修筑的“白面将军”陈馀祠及韩信庙;在鹿泉抱犊寨山顶,后人也修建了韩信祠,以纪念韩信背水之战这段历史。

  几年前,在井陉县长岗村,曾挖出一通唐代长庆元年(公元年)所刻的“汉三齐王韩侯背水阵战处”古碑。这块古碑的发现,揭开了它长眠于地下多年的真实面目,也让那场著名战役又一次展现在人们面前。

  这块古碑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所立,是目前井陉县所发现的年代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碑刻实物,其历史价值、文物价值极高。

“汉三齐王韩侯背水阵战处”古碑与井陉古驿道东天门明代崇祯年间所立的“淮阴谈兵处”、咸丰年间重立于井陉县城内的“汉淮阴侯设背水阵处”三通石碑,成为记载韩信在井陉设背水阵的姊妹碑,为研究和探索“背水之战”提供了新的物证。这三块古碑记述的都是有关韩信在井陉“背水之战”的这段历史,“阵战处”“谈兵处”“背水阵处”分别指背水之战一役中的三处不同功能的地点,为今天解读这段历史提供了更翔实、更具体的实物依据。

  虽然与韩信比起来,陈馀是一个被后人笑话的角色,因为他的迂腐、因为他的失败,但在当地人的心目中,他仍是一位英雄。在井陉古驿道东天门边,就有一通明隆庆年间所立“重修白面将军祠记”碑。当地人介绍,因为在当时,对于赵国属地的人来说,韩信是外来入侵者,陈馀虽然败了,但他却不失英勇,所以为当地人世代纪念。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在秦皇古驿道深深的车辙里,在“淮阴谈兵处”的山坡上,猎猎风中似乎仍能听到历史的回声。

扫描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ianbaxie.com/mbjsj/64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绵萆薢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