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话:这个主题的内容其实是我当年写毕业论文的初稿里面的,后来初稿被导师否决了,于是又推倒重来了。当初我觉得那个其实还行的,哈哈哈,好多素材没放出来也是可惜了。明清是中医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对于男科这样的小众学科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很多医家都有论述到男科疾病的相关原理。尤其是认识到很多问题与脾胃相关,也是非常大的进步。
明代虞摶《医学正传》便浊遗精论:内经曰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夫便浊之证,因脾胃之湿热下流,渗入膀胱,故使便溲或白或赤而浑浊不清也。《苍生司命》赤白浊证:治浊固本丸治胃中湿热渗入膀胱,浊下不禁。莲须、黄连二两(炒),茯苓、砂仁、益智、半夏(制)、黄柏一两(炒),甘草三两(炙),猪苓二两五钱。蒸饼丸梧子大。空心温酒下。
虞老先生竟然认为小便混浊病机总属湿热,并且是由脾胃之湿下注肾与膀胱。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明代的汪机,汪氏在《医读》赤白浊中讲到:小便流浊,湿热相妨,源出脾胃,标在膀胱。溺本水类,饮入化作,静之则清,挠之则浊,尿管痛涩,湿与热搏。
一般人谈脾肾的关系都是谈他们互相支持帮助,比如肾阳暖脾阳,肾火不足,消化容易不好的,脾胃化生水谷精微滋养肾精,都是这种互相资助的关系,但是明代这两味医家谈到的,脾胃湿热导到肾与膀胱还不多呢,不过稍加考虑也是正常,既然能把好的导过去,坏的自然也能导过去。
明代王纶在《明医杂著》男子阴痿篇讲到:梦遗精滑世人多作肾虚论,而用补肾涩精之药不效,殊不知此症多属脾胃,饮酒厚味,痰火湿热之人多有之,盖肾藏精,精之所生,由脾胃饮食化生而输归于肾,今脾胃伤于浓厚,湿热内郁,中气浊而不清,则其所化生之精亦得浊气,肾主闭藏,阴静则宁,今所输之精既有浊气,则邪火动于肾中而水不得宁静故遗而滑也,此症与白浊同。
王纶说的就是我刚刚那个意思,这一类遗精患者其实跟小便白浊病机是一致的,都是脾胃湿热下注于肾。
清代的尤怡也认识到类似现象,《增评柳选四家医案》:遗精门,遗精无梦,小劳即发,饥不能食,食多即胀,面白唇热,小便黄赤。此脾家湿热,流入肾中为遗精,不当徒用补涩之药;恐积热日增,致滋他疾。萆薢、砂仁、茯苓、牡蛎、白术、黄柏、炙甘草、山药、生地、猪苓。怡按:此等证,早服补涩,每多愈服愈甚者。先生此案,可谓大声疾呼。
王氏与尤氏都认识到,脾胃之湿可能到下注于肾,引起肾精不宁,从而发生遗精。这一类遗精患者不可以用固涩之法。
清代俞震《古今医案按》:阳痿医案,考宗筋聚于前阴,前阴者,足之三阴及阳明,少阳、冲、任、督、跷九脉之所会,而九脉之中,阳明为之长,《内经》云: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所以胃强媾势之人,其于欲事必强,反是则痿而不举,或举而不坚,是胃气能为肾气之助。古云精生于谷,又云男子精盛则思色,其道理可喻矣。
清代倪复贞《两都医案》:福莆清海林公,叶相国内戚也。叶府席间谭及云阳痿久矣,方士多用起阳药投之,更痿甚,不知当用何药。余按得命门脉既虚弱,胃脉复弱甚。因思经云男子前阴谓之宗筋,宗筋属阳明,胃经阳明实而宗筋坚,能束骨而利机关矣。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能容谷二斗,容水一斗五升,今之一大茶盂耳。饮食多则阳旺,饮食少则阳痿,今公食少且泻,安得不痿乎?治法但补命门真火,开胃健脾,使饮食日渐加倍,阳自起矣。公悦,遂用补骨脂为君,人参、白术为臣,白茯苓、干山药为佐,石斛、泽泻为使。交子时服,一二剂而起,三四剂而旺。
俞氏与倪氏这两则医案,均强调了胃气对于肾气的充实作用,脾胃虚则肾精乏源,宗筋自然不振,是后天充养先天思想在男科中应用的典型。
明代岳甫嘉《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是一部求嗣专著2卷,其中一则医案特别经典:患者年逾四十无子,形体屏弱,六脉无力,两尺如丝,按似欲绝,食少且以素食为主,闻荤腥欲呕吐,服药知柏地黄丸、桂附地黄丸、滋阴地黄丸均效果不佳。而岳氏先以补中益气汤,待脾胃强健后服八味地黄丸、朱鹤山煎方、河车种子丸,最后种子成功。
总结:明清的几位医家都认识到脾胃对于男科相关疾病的重大作用,脾胃的问题会传导到肾引起男科的种种问题,脾胃湿热可能引起小便混浊,可能引起遗精,脾胃的不足与虚弱,可能导致阳痿、性欲下降与不育。男科如此,其实妇科也是如此。肠胃好的男人功能强大,胃口差,长期腹泻的男人是没有前途的。聪明的男人懂得保护自己的脾胃。
博主理念:对于一心想要从事中医的来说,掌握原理,远比掌握一方一药要重要的多,对于中医爱好者来说,避免误区比吃很多药都重要。欢迎加入博主的知识星球。
阅万物,自生长。
张坚打赏鼓励原创。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ianbaxie.com/mbjsj/6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