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药的应用贯穿中医药起源和发展的全过程
鲜药因未经加工保持了天然药物气味俱纯的特性,例如芳香类中药味厚色醇、芳香透达,可发散外邪除秽化湿,临床上多应用于治疗重症、急证、血证、热病及皮肤外科疾病等病证。其疗效在某些方面明显优于中药干品。
1.热症
温病学说认为热邪伤津液,“存津为第一要务”。叶天士作为温病学派的创始人,用药“清轻灵巧”,医案中对鲜药的记载也颇多。如治疟常用姜汁、生姜;咳嗽常用甘蔗浆、鲜枇杷叶;痉厥常用生鸡子黄;吐血常用鲜荷叶汁、韭白汁、鲜地黄;中暑常用鲜荷叶汁;噎膈反胃常用姜汁-竹沥;中风常用竹沥、竹沥-姜汁;诸痛、癥瘕常用青葱管等。
2.血症
四鲜汤由鲜地黄、鲜蒲公英、鲜小蓟、鲜白茅根组成,源于孙一民《临证医案医方》,是我国近代名医施今墨先生治疗血证之验方,具有养阴清热、凉血解毒、宁络止血之功,为治阴虚内热而引起的各种血液病和出血性疾病而设。孙敏常用一味鲜小蓟治疗血证(包括顽固性胃溃疡呕血、乳腺癌肺转移咳血、肾癌尿血、胆管癌姑息术后放疗后便血等),每获良效。鲜生地黄对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大鼠肠损伤程度及血浆内毒素水平。
3.急症
《五十二病方》中有“蚖:取韰兰,以酒沃,饮其汁,以宰(滓)封其痏,数更之”的记载。这就是用新鲜的兰草治疗被蚖虫咬伤的病。鲜穿心莲和鲜千里光结合壮医综合疗法治疗火眼,其眼异物感、畏光、流泪及分泌物消褪较快,眼睛舒适感明显。鲜穿心莲叶、鱼腥草、枇杷叶鲜药原汁口服治疗埃病(咳嗽),临床效果明显。罗裙带、水泽兰、五加皮叶、大风艾、七叶莲、走马胎、韭菜根、九节凤、小罗伞、马鞭草、八角枫、九里香、苏木叶等其中1~5种鲜品,捣烂炒热外敷患处,可促进皮肤外伤局部血液循环,疏通经络,有利消肿止痛。
4.重症
鲜虫类药制剂(金龙胶囊、扶正蠲痹胶囊)为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白塞氏病、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硬皮病、幼儿型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案例中发挥了较大的效能。可能与它含有丰富的生物小分子活性物质细胞跨信息传递和积极参与细胞代谢的调节密切相关。虫药鲜用解决了传统工艺制备的产品富含氨基酸、蛋白质、多肽、多糖、酶类等成分的缺失和失活,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它的有效活性成分,更易于被人体所吸收。金水鲜胶囊由鲜守宫、鲜蛤蚧、鲜金钱白花蛇、鲜西洋参、冬虫夏草5味中药组成,具有益气养阴,补肺益肾的作用,对肿瘤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金龙胶囊以鲜守宫、鲜金钱白花蛇、鲜蕲蛇为原料组方而成,对多种血瘀郁结型的恶性肿瘤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并且适用于肿瘤治疗的各个阶段,如提高免疫功能、配合介入放化疗、提高生活质量等。鲜生地黄汁配合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重症型病毒性肝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中医和民间常将毛茛科植物威灵仙、毛茛和白头翁的鲜品全草捣烂贴敷体表一定穴位,发疱即除去,以此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对重症乙脑痰阻患者在综合治疗措施中早期使用鲜竹沥,可部分代替气管切开,改善呼吸,预防缺氧,减少因痰阻脑缺氧而造成一系列继发性病变,有利于重症乙脑的恢复。
5.其他
鲜党参、鲜枸杞子、鲜菊花、鲜葛根、鲜五味子,以益气养阴、生津止渴,常作为保健品用以调节血糖;鲜白菊花、鲜地黄、鲜芦根、鲜香薷等,以滋肾平肝、生津利尿,作为保健品用以调节血压等;鲜五味子、鲜白菊花等,作为保健品用以补肾养肝明目。在广东等南方地区,民间治疗外感病,常煎服马鞭草、(泥)鱼鳅串、葫芍革(车前草)等鲜品草药,对于外感热证,此法往往能药到病除,故民间常有“感冒发烧,鱼鳅串加马鞭草”之说。遇风寒外袭,感冒初起,老百姓多会用生姜、葱白、红糖三者温水饮服,待微汗过后,邪随汗出,自然痊愈。
目前鲜药标准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大量实际应用鲜药品种的需求,需针对鲜药的实际使用品种情况制订相关标准,以规范鲜药的质量,有利于未来临床加强“配方鲜药”的使用。(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