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香科植物橘(Citrusreticulata)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外层果皮。秋末冬初果实成熟后采收,用刀削下外果皮,晒干或阴干。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橙皮苷不得少于1.7%。
辛、苦,温。归肺、脾经。
理气宽中,燥湿化痰。用于咳嗽痰多,食积伤酒,呕噁痞闷。
3~10g。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02地黄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glutinosa)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
鲜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肾经。生地黄甘,寒。归心、肝、肾经。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
鲜地黄埋在沙土中,防冻;生地黄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03赤小豆豆科植物赤小豆(Vignaumbellata)或赤豆(Vignaangularis)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而未开裂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甘、酸,平。归心、小肠经。
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9~3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置干燥处,防蛀。
04肉苁蓉列当科植物肉苁蓉(Cistanchedesertico)或管花肉苁蓉(Cistanchetubulosa)的干燥带鳞叶的肉质茎。春季苗刚出土时或秋季冻土之前采挖,除去茎尖。切段,晒干。
甘、咸,温。归肾、大肠经。
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阳痿不孕,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肠燥便秘。
6~10g。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05绵萆薢薯蓣科植物绵萆薢(Dioscoreaspongiosa)或福州薯蓣(Dioscoreafutschauensis)的干燥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
苦,平。归肾、胃经。
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
9~15g。
置通风干燥处。
06旋覆花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japonica)或欧亚旋覆花(InulaBritannica)的干燥头状花序。夏、秋二季花开放时采收,除去杂质,阴干或晒干。
苦、辛、咸,微温。归肺、脾、胃、大肠经。
降气,消痰,行水,止呕。用于风寒咳嗽,痰饮蓄结,胸膈痞闷,喘咳痰多,呕吐噫气,心下痞硬。
3~9g,包煎。
置干燥处,防潮。
07丝瓜络葫芦科植物丝瓜(Luffacylindrica)的干燥成熟果实的维管束。
夏、秋二季果实成熟、果皮变黄、内部干枯时采摘,除去外皮和果肉,洗净,晒干,除去种子。
甘,平。归肺、胃、肝经。
祛风,通络,活血,下乳。用于痹痛拘挛,胸胁胀痛,乳汁不通,乳痈肿痛。
5~12g。
置干燥处。
08远志远志科植物远志(Polygalatenuifolia)或卵叶远志(Polygalasibiria)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
苦、辛,温。归心、肾、肺经。
安神益智,交通心肾,祛痰,消肿。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疮疡肿毒,乳房肿痛。
3~l0g。
置通风干燥处。
09山药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opposita)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干燥,习称“毛山药”;
或除去外皮,趁鲜切厚片,干燥,称为“山药片”;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干燥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切齐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习称“光山药”。
甘,平。归脾、肺、肾经。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15~30g。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10苍术菊科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lancea)或北苍术(Atractylodeschinensis)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撞去须根。
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躄,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眼目昏涩。
3~9g。
置阴凉干燥处。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ianbaxie.com/mbjxz/6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