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三伏贴”中伏7月21日,
正式开启啦!
本次集中敷贴时间为7月21-7月25日
尚未贴敷的市民朋友,
如有需要,
我们等您来!
错过中伏,再等一年哦!
首次来院的市民朋友,
请前往门诊大厅底楼“收费窗口”完成“信息核对”(网上预约者)或缴费(非网上预约)
初伏已经领取治疗单的市民朋友,
请直接指定位置贴敷。
咳喘病“三伏贴”
东区:请上门诊五楼大会议室、示教室
西区:请上核磁共振三楼大会议室。
妇科病“三伏贴”及脾胃病“三伏贴”
请上门诊五楼大会议室。
骨关节病“三伏贴”
请先门诊挂号,三楼针灸科评估后再缴费敷贴!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就是冬季好发或加重的疾病(如哮喘、慢支、感冒咳嗽等)在夏季,尤其在三伏天进行治疗,从而达到治疗、预防和减少这些疾病在冬季发作的效果。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提出“春夏养阳”的养生法则,认为春夏之际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多生发而易生养。中医认为阳气在人体内起着保护机体、抵御外邪侵袭的作用。平常阳气虚弱或感受阴寒之邪者,到了冬季,阳气就显得不足,出现多种不适和病症。进入夏季,天气变暖,人体内阳气上升,各种不适和病症就会暂时或轻或消失。因此,按照“春夏养阳”的养生法则,此时要及时养阳。“冬病夏治”是对中医“春夏养阳”理论的临床具体应用。“伏”有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于地下之意。“冬病夏治”一方面利用三伏天自然界人体内阳气最为旺盛之时,体内阴寒之邪也有易解之可能,此时治疗,最易把冬病消灭在蛰伏状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冬病夏治”在人体内为冬天储备充足的阳气,到了冬季就不易为寒邪而伤,就不易发病,起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效果。冬病夏治三伏贴
“三伏贴”是中医“冬病夏治”中运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之一,它选择具有治疗性、并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贴敷在人体的穴位上,借助自然界的阳气旺盛之际,人体皮肤腠理开泄,使药物由皮肤进入穴位,再经过经络气血的运行,到达相关脏腑,起到激发人体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我院开展“冬病夏治”传统项目已有近40年的历史,药物贴敷选取的穴位和药丸的配方均经过几代老中医多年的精心筛选、反复斟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该科研课题荣获南通市级奖项。冬病夏治三伏贴疗效显著,广受百姓欢迎和好评,历年来受益群众日益增加。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
医院冬病夏治的特色
小编决定以问答的形式给大家做一些介绍
如何在身体里面“种太阳”
1
冬病夏治“敷贴时间”?一般成人4-6小时,儿童1.5-2小时,每次5-6个穴位,根据个体差异,贴敷时间也可以做适当调整。贴敷期间,慎食辛辣、海鲜、羊肉、蘑菇等发物。贴敷疗法一般三年为一疗程,病程长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2
三伏贴适应病症有哪些?1、咳喘病适应症
经中医辩证论治属虚寒证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等。
2、关节病适应症
颈肩腰腿痛、肩周炎、腰间盘突出症、风湿、痛风、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增生性脊椎病、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3、妇科病适应症
痛经、慢性盆腔炎、月经失调、不孕症等属宫寒型。
4、胃肠疾病适应症
慢性胃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痛等患者,可有腹胀、腹痛、腹部怕冷或容易腹泻等症状属脾胃虚寒型。
3
三伏贴禁忌病症有哪些?1、咳喘病禁忌症
①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
②热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③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
④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如糖尿病);
⑤妊娠期妇女;
⑥肿瘤患者。
2、骨关节病禁忌症
①孕妇,多数外贴药物对孕期妇女可能不安全。
②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他方式固定。
③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
④严重的荨麻疹患者。
⑤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急性咽喉炎、发烧、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患者、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
⑥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不能采用。
⑦糖尿病患者皮肤易破溃者,如果无皮肤溃烂可以贴敷,但要注意观察。
3、妇科病禁忌症
①发烧、咳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患者及孕妇;
②处于经期患者;
③高敏体质及皮肤病患者;
④需要敷贴的部位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
⑤严重的荨麻疹患者。
⑥有热象的患者及不符合以上疾病辨证类型的患者。
⑦患有严重全身性疾病不能耐受者。
4、胃肠疾病禁忌症
①发热患者;
②有出血倾向患者;
③过敏体质;
④皮肤病或皮肤有破损者;
⑤妊娠期妇女。
4
冬病夏治三伏贴要注意什么?1.敷贴期间,忌烟、酒、生冷、油腻、辛辣之品2.贴敷之后可能在皮肤上留下中药的沉着,用湿毛巾擦拭即可
3.贴敷时间:成人4—6小时,儿童1.5-2小时
4.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
5.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6.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到皮肤科就医。
7.其他谨遵医嘱。
审核:戴海强
服务号
订阅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