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梅的情书
——文冯金彦
一
在大丰,梅是花的名字。
在大丰,许多时候,梅是一个飞翔的灵魂的名字。
无论你来自何方,只要走进梅园,你不用举头也不用低头,就可以看到梅,那么多的梅,那么盈盈地开着,把你的相思和乡愁,一瓣一瓣地举起来,风一吹,就溅落一地,你不由得不被打湿。
湿就湿了,你也不用晾晒。
你就看那些普通的泥土,普通的花盆,怎么就会生出这样的一份惊世骇俗的美丽,你只有自己一个人慢慢地感悟。
你不用问。
问了,大丰也不说。
问了,泥土也不说。
问了,梅也不说。
梅的热烈,是春雨在一夜之间点着的,随风潜入夜之后,满园都是一片火红,在亩梅园的大舞台上,株梅想唱就唱,想跳就跳,让你不知道谁是梅园这幅美丽画卷的真正作者了。
梅花不关心这些,只是美丽自己的。
作为花,梅花和别的花不同的是,它懂得对于一种花,高贵的是追求,美丽只是一件外衣,因而和梅相识,你会了解到许多和高贵和坚贞有关的故事。
你想轻轻的叫一声梅,像叫一个家人的名字。
你想象梅一定是一个女子,是一个雨后的江南,撑着花伞走过了雨巷,结着淡淡忧愁的女子。
《迎春》--杨芳摄
二
在梅园,朵朵梅的花瓣被红色、粉色装得满满的,风一吹,就要掉下去。
黄色是一种语言是说前生就爱大丰了。
粉色是一种语言是说今生爱定大丰了。
红色是一种语言是说来生还要爱大丰。
三种语言就把梅对大丰一生的爱写尽了。
有一个大丰爱着,多好。那些没有爱的小草,尽管百般模仿,尽管也在秋天站了一生,可依旧没有长成梅的模样,没有活出梅的精彩。
可见,有一些东西不是学就能学会的。
这些梅知道,比如高处不胜寒这句话,梅也听懂了。
梅明白,对于自己,不在乎是在山上、山下,还是平地,关键是要开出自己的美丽,关键是有自己的观众。
这样,一个生命才不孤独。其实,许多时候,我们痛苦的不是没有人分担我们的烦恼,而是没有人分享我们的快乐。
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孤独。没有人分享的幸福,就是枝头上最后的一枚果实,所有的叶凋零了之后,它面对的只是秋风。
《红梅报春》--严正东摄
三
人是梅的知音。
人对梅的需要或者说喜欢,使梅出名了,不再是一种普通的花,而身价倍增,梅开始有身份了,梅的身份和人的身份连在了一起。
梅是人的知音。
人类和梅互相需要。
其实,被别的生命需要,是一个生命存在的基本价值,谁能真正只为自己活着,花不能这样,鱼不能这样,梅不能这样,人更不能这样。
人类的历史上,知音是一个最锋利的武器,知音是一个让你去死的最好理由。士为知己者死,能为知己者死是英雄的最悲壮的日落。当英雄的鲜血染红西边的山岗的时候,知己的院落里,真的静悄悄。
不信,你去历史里看看,倒在岁月里的英雄,大多数是被知音杀死的,是死在知己的信任和鼓励中,正像著名诗人李松涛的诗句,英雄的前面和后面,都有伤口,后面的比前面的更疼。
梅也一年一次,为我们死去活来。
《梅园情》--谢月红摄
四
更多的时候,梅园仿佛是一个古朴的瓶子,被梅花的香装得满满的。
而那些无处可去的花香,就四处跑着,摔倒了也不叫,那脚步声把一个梅园闹得热热闹闹的,红红火火的。
正像我们每个人小时候一样。
你就心疼。
你就忍不住想用叶为它们做一双鞋子,一双小小的鞋子,让花朵穿上。
而那些花朵,不理会你的情意,树和鸟儿也没有喊住它。你也不喊,就让它去想去的地方。
你什么地方也不想去。
梅也什么地方不想去。
不知道大丰会不会把梅作为自己的区花,我知道,即便是给这些梅一个大丰的户口,有了大丰户口的梅,还会是淡定的梅,还会依旧住在乡下,依旧灿烂。
于是,我嘱咐梅,在这里好好的生活。
于是,梅也嘱咐我,回去好好的生活。
《寻》--石伟丰摄
五
大丰尽管爱梅,却从不约束它们,梅想怎么长就怎么长。不同地方的梅花确实长得不一样,沾了一身花香,一身水声,就是一个文静的少女。在水边,在路边的梅花,也长得各有不同。水边的梅花是楷体,路边的梅花是宋体。
宋梅,有年的历史了,梅王和梅后有年的历史。你在梅园一下子就认识三个梅的明星,你都不能够说自己是幸福了,而是幸运了。可仅仅3棵,他们也活得自由自在,从来不谈什么寂寞孤独。
年的风雨过后,梅依旧挺立,依旧是以前的色彩和芬芳,却不叫美丽,叫返老还童。
就叫人感慨啊,梅为什么不老呢?
每年见她,无论是淡绿的眉,还是深绿的腮,都是去年的模样。
其实文化也不老,多少年过去了,多少英雄人物都不在了,文化还在,在这里等每一个人,等每一个游人。正像我们的脚下,正像我们的身边,正像在大丰梅园,那些文化的来去,也是无声无息,不把你撞到了,你和文化天天在一起,有时却不认识它。
只有梅能够替我们再活八百年。
只有文化能够替我们再活八百年。
邀请函
尊敬的先生/女士:
中国·大丰第二届梅花文化节活动,于2月25日-3月26日在大丰梅花湾举办,我们在此向您致以诚挚的邀请,邀您和家人一起来赏满园梅花,共赴一场自然与文化艺术交融的视听盛宴。梅花湾期待您的到来!
大丰·梅花湾景区
畅游梅花湾最新攻略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ianbaxie.com/mbjzz/10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