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绵萆薢 > 绵萆薢采制 > 正文 > 正文

名医治乳糜尿秘验方乳糜尿验方专治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2/7/5 15:32:50

国家级名医诸云龙《乳糜尿验方》

党参24g,白术15g,茯苓15g,生地24g,山茱萸10g,山药30g,薏苡仁24g,黄芪30g,菟丝子12g,莲子15g,桑螵蛸12g,芡实20g,益智仁12g,白果12g,萆薢12g。

补脾益肾填精。

乳糜尿,属脾肾虚损者。小便混浊如乳汁,或似泔水、豆浆样,面色无华,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腰痛肢软,纳呆,舌淡,苔白腻,脉沉无力。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方中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补中健脾,以助脾脏运化水谷精微之力;生地、山茱萸、菟丝子补肾,以助肾脏气化之功;桑螵蛸、益智仁、莲子、芡实补肾以涩精;萆薢功能利湿,分清去浊;白果则兼有利湿与收涩之功。诸药合用,既能健脾益肾,固摄精微,又有清利之功,故对脾肾虚损,精微流失之乳糜尿其效甚佳。

偏于阳虚者,加鹿角霜10g;偏于阴虚者,加枸杞子12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腰膝酸软者,加杜仲15g,续断12g,怀牛膝12g;兼有湿热者,加黄柏10g,土茯苓15g;血尿者,加小蓟20g,茅根15g,三七粉3g(冲服)。

历来众多医家认为,乳糜尿多属湿热下注之候,治疗多从清热利湿立法。而诸氏长期临床观察,认识到本病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由于长期尿浊,“久病必虚”,必然导致精微流失,脾肾亏损。所以,在治疗上如一味清热利湿,不仅无效,反而加重脾肾亏损。故拟此方,脾肾双补,固摄精微,常收到桴鼓之效。

徐惠慈,女,63岁。年9月7日就诊。患者自年1月起,发现小便混浊,以后病情逐渐加重,小便呈乳白色。尿液检验:乳糜尿试验阳性。医院诊治,均诊为乳糜尿。连续服用中药7月余,毫无效果。年9月7日来唐山求医。患者小便白而混浊,轻则状如米泔,重则色白如乳。面色无华,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腰痛肢软,纳呆,稍食油腻则病情加重。舌淡,苔白腻,脉沉无力。诊断:乳糜尿,脾肾虚损型。治疗:补脾益肾填精,用自拟乳糜尿验方加减。处方:党参24g,黄芪30g,白术15g,茯苓15g,生地24g,山茱萸10g,山药30g,菟丝子12g,莲子15g,桑螵蛸12g,芡实20g,益智仁12g,白果12g,萆薢12g,补骨脂10g,鹿角霜10g,杜仲15g,怀牛膝15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上药服用后,病情逐渐好转,小便日渐转清。连续服用20天后,小便清澈如常。嘱继服原方1月,患者小便正常,诸症悉除,经尿液检验:乳糜尿试验阴性。以后随访多次,至今一切如常。

诸云龙,男,汉族,年出生,上海市人。医院主任中医师,全国名老中医,第三批全国老中医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香港国际丹溪中医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在中医理论上造诣精深,精通中医经典著作和历代各家学说,学验俱丰。长期从事临床工作,擅长中医内科、针灸。经过40多年的临床实践和逐步完善,形成了针药结合、双管齐下的治疗特色。在针药结合治疗内科、妇科常见病和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治疗心脑血管病和神经、消化系统疾病,如:头痛、眩晕、脑血管病、面神经麻痹、失眠、抑郁症、冠心病等方面疗效卓著。

带领队伍采用平肝熄风、活血化痰之法,自拟中药平肝活血化痰汤治疗紧张性头痛,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别名:东党、台党、潞党、口党。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西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秋季采挖,洗净,晒干。甘,平。归脾、肺经。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不宜与藜芦同用。

别名:于术、冬术、浙术、种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归脾、胃经。苦、甘,温。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别名:茯苓个、茯苓皮、茯苓块、赤茯苓、白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皮”及“茯苓块”。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别名:野地黄、酒壶花、山烟根、怀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鲜地黄:甘、苦,寒。生地黄:甘,寒。归心、肝、肾经。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别名:蜀枣、鬾实、鼠矢、鸡足、山萸肉。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秋末冬初果皮变红时采收果实,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烫后,及时除去果核,干燥。归肝、肾经。酸、涩,微温。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

别名:薯蓣、土薯、山薯蓣、怀山药、淮山、白山药。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用硫黄熏后,干燥;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干燥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用硫黄熏后,切齐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习称“光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别名:薏苡、苡米、薏仁米、沟子米。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黄褐色种皮及杂质,收集种仁。归脾、胃、肺经。甘、淡,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别名:绵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甘,温。归肺、脾经。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别名:豆寄生、无根草、黄丝、黄丝藤、无娘藤、金黄丝子。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归肝、肾、脾经。甘,温。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用于阳痿遗精,尿有余沥,遗尿尿频,腰膝酸软,目昏耳鸣,肾虚胎漏,胎动不安,脾肾虚泻;外治白癜风。

别名:团螵蛸、长螵蛸、黑螵蛸、螳螂巢、螳螂子、刀螂子、螳螂蛋、流尿狗。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小刀螂或巨斧螳螂的干燥卵鞘。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团螵蛸”、“长螵蛸”及“黑螵蛸”。深秋至次春采收,除去杂质,蒸至虫卵死后,干燥。归肝、肾经。甘、咸,平。益肾固精,缩尿,止浊。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小便白浊。

别名:益智子、摘艼子。为姜科植物益智的果实。5~6月间果实呈褐色、果皮茸毛减少时采摘,除去果柄,晒干。入脾,肾经。辛,温。温脾,暖肾,固气,涩精。治冷气腹痛,中寒吐泻,多唾,遗精,小便余沥,夜多小便。阴虚火旺或因热而患遗滑崩带者忌服。

别名:莲肉、莲米。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干燥成熟种子。除去莲心者称莲肉。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莲房,取出果实,除去果皮,干燥。归脾、肾、心经。甘、涩,平。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用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

别名:白果仁。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白果树、公孙树)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除去肉质外种皮,洗净,稍蒸或略煮后,烘干。归肺经。甘、苦、涩,平;有毒。敛肺定喘,止带浊,缩小便。用于痰多喘咳,带下白浊,遗尿尿频。生食有毒。

别名:鸡头米、鸡头。为睡莲科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种仁。秋末冬初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取出种子,洗净,再除去硬壳(外种皮),晒干。归脾、肾经。甘、涩,平。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用于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别名:百枝、竹木、赤节、白菝葜(báqiā)、粉萆薢、金刚、硬饭团、山田薯、土薯蓣、麻甲头。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yù)、叉蕊薯蓣、山萆薢或纤细薯蓣等的块茎。春、秋均可采挖。挖出后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入肝、胃、膀胱经。苦,平。祛风,利湿。主治风湿顽痹,腰膝疼痛,小便不利,淋浊,遗精,湿热疮毒。肾虚阴亏者忌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ianbaxie.com/mbjcj/117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12-2020 绵萆薢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