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物疾病治疗临床中,由于混合感染的治疗需要,兽医师们常把两个以上的抗菌药物、抗菌与抗支原体药物、抗菌与抗病毒药药、西药与中药、对因与对症药物之间进行配伍。有配伍,就有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药物之间相互作用
药物之间的的相互作用是指:同时或相继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药物时,由于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导致其中一种或几种药物作用的强弱、持续时间甚至性质发生不同程度改变的现象。从作用性质上可分为:药剂学相互作用、药动学相互作用、药效学相互作用等三种。在兽医治疗临床中,药物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对患病动物的影响主要有3种情况:有益、无关紧要和有害。那么,当我们掌握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利用不同药物之间的有益相互作用,并同时避免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这对避免因联合用药造成的不良反应,从而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特别重要。药剂学的相互作用
兽药药剂学的相互作用是指:药物制剂在吸收之前,其产品理化性质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了药物作用的发挥或充分发挥。这种作用在药物配伍应用过程中,药物与药物、药物与溶剂、药物与赋形剂、药物与包装/容器之间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后,而出现的沉淀、结块、颜色变化或气体产生等,也有某些药物的反应没产生肉眼可见的变化,对药效或安全性产生了不良影响,使得药物的活性减弱或毒性增强,这也属于药物配伍禁忌。表1药剂学相互作用配伍禁忌
理化性质改变
类型
维生素C
氨茶碱、谷氨酸钠
维生素C在PH6时易被氧化,不宜与碱性药物合用
药物-药物
奥沙利铂
氯化钠溶液
可与氯离子发生取代反应,药效降低,不良反应增加
药物-溶剂
紫杉醇
聚氯乙烯
聚氯乙烯(PVC)装置会释放出DEHP有害塑料物质[二-(2-乙基己基)邻苯二甲酸脂]。
药物-容器
药动学的相互作用
药动学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指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这些指标因受药物联合应用的另一药物影响而改变,即一种药物影响了另一种药物的药动学,而导致血药浓度增减等,进而引起药效或毒性的增强或减弱现象。表2药动学相互作用过程
影响因素
药物相互作用与临床结果
吸收
胃肠道PH值
改变药物的溶解度和解离度
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解离程度低,脂溶性高,吸收快,反之碱性亦然。
离子作用影响
药物或食物中存在的高价金属离子(Fe3+,Mg2+,Al3+,Ca2+)
可与四环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等发生络合反应或复合物而影响吸收
胃肠运动状态
改变胃排空、肠蠕动的速度、到达小肠吸收部位的时间和滞留时间。
促胃动药会加速胃排空,在小肠滞留时间短,吸收不完全。
M胆碱受体阻滞剂如阿托品抑制胃排空,在小肠滞留时间长,延缓药物吸收。
肠吸收功能
影响肠粘膜的酶系统或肠道菌群而影响药物的吸收。
某些药物能破坏肠壁黏膜,造成吸收不良。
分布
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
游离型药物有药理活性,结合型药物无药理活性。两者保持相对的稳定。
蛋白结合部位发生竞争,结合力强的药物可将结合力弱的药物置换出来,后者血浆游离浓度增加,药理活性随之增强。
代谢
肝药酶
酶的诱导:加快药物的代谢,导致药效减弱或作用时间缩短。
酶的抑制:减慢药物的代谢,导致药效增强或作用时间延长,甚至导致中毒
酶诱导剂:如利福平等。
酶抑制剂:西咪替丁,奥美拉唑等。
排泄
分泌
竞争酸/碱性载体,竞争力弱的药物分泌量少,经肾排泄少,增强药效或毒性
酸性尿液中,酸性药以非解离型存在,脂溶性高,易被重吸收,反之碱性亦然
重吸收
药效学的相互作用
药效学的相互作用,也即是我们常说的拮抗作用,它是指两药联合应用时所产生的效应小于单独应用的效应。主要包括:药理性拮抗和功能性拮抗。药理性拮抗是指作用于同一受体产生的阻断作用。如氯丙嗪与肾上腺素合用,氯丙嗪逆转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为降压作用。功能性拮抗是指作用于不同受体产生的阻断作用。如:氯丙嗪长期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因阻断多巴胺受体,中枢胆碱能作用相对增强而引起锥体外系反应,而苯海索具有中枢抗胆碱作用,可减轻椎体外系反应。利用药物相互作用,除了可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外,也可进行药物中毒解救,防止出现耐药性。重视药物相互作用,对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有效的联合用药极为重要。因此,深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各种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可以趋利避害,减少药品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表4拮抗作用类型
联合配伍
相互作用
治疗疾病
抗菌类
复方阿莫西林粉+安普霉素
协同抗菌,增强抗菌强度和提高治疗效果。
严重沙门氏菌病
抗支原体类
氟苯尼考+强力霉素
相加作用,增强抗菌抗支原体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用于治疗多种呼吸道病
来源:兽药药理与处方技术免责申明:本